(一)规划原则与目标 数字化手术室的前期规划需要依据医院的规模、类型、科室设置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。其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效、安全、智能且具备良好扩展性的手术室环境,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手术需求和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。 医院应组织包括外科医生、麻醉师、手术室护士、信息科技术人员以及设备供应商等多部门人员组成的规划团队,共同制定手术室的规划方案。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协作,确保手术室的设计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专业科室的实际工作需求,同时兼顾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。
(二)空间布局规划
手术室数量与类型确定 根据医院的年手术量、科室设置以及未来增长预测,合理确定手术室的数量。一般来说,大型综合性医院可能需要设置 10 - 30 间甚至更多的手术室,以满足不同科室的手术需求。手术室的类型应根据医院的业务范围进行划分,包括但不限于普外科手术室、心胸外科手术室、神经外科手术室、骨科手术室、妇产科手术室等。不同类型手术室在面积、设备配置以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,例如,心胸外科手术室需要配备心脏体外循环设备和专门的麻醉机,其面积也相对较大,一般在 40 - 60 平方米左右;而普外科手术室面积通常在 30 - 40 平方米即可满足常规手术需求。
功能区域划分 数字化手术室的功能区域划分需遵循严格的流程和规范,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高效、安全和顺畅。手术室主要划分为限制区、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。 限制区是手术室的核心区域,包括手术间、无菌物品存放室、麻醉准备室等。手术间是实施手术的场所,其设计应充分考虑手术团队的操作空间、设备布局以及无菌环境的维持。手术间的面积应根据手术类型和设备数量合理确定,一般不小于 30 平方米。无菌物品存放室用于存放无菌器械、敷料等物品,应保持环境清洁、干燥、通风良好,并配备专门的货架和保管设备,确保无菌物品的存放安全和方便取用。麻醉准备室则是麻醉医生进行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后复苏的场所,应配备麻醉机、监护仪、吸引器等设备,以及专门的麻醉药品和器械柜。 半限制区主要包括洗手间、器械清洗室、敷料准备室等。洗手间是手术人员进行术前洗手的场所,其设计应符合卫生学要求,配备感应式水龙头、肥皂液、干手设施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等,确保手术人员的手部清洁和卫生。器械清洗室用于对手术器械进行清洗、消毒和保养,应配备专业的清洗设备、消毒剂和清洗流程监控系统,以保证器械的清洗质量和消毒效果。敷料准备室负责敷料的加工、包装和灭菌等工作,其环境应符合洁净要求,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,确保敷料的质量和安全性。 非限制区主要包括更衣室、办公室、休息室、会议室等辅助区域。更衣室应为手术人员提供充足的更衣柜、衣物存放架以及更衣设施,并保持环境整洁、干燥,方便手术人员更换手术衣和鞋子。办公室是手术室管理人员进行日常办公、资料整理和手术安排的场所,应配备电脑、打印机、传真机等办公设备,以及手术安排表、手术记录等资料的存放设施。休息室和会议室则为手术人员提供了休息、交流和学习的场所,应配备舒适的座椅、茶几、投影仪、白板等设施,以满足手术人员的身心需求和业务交流需要。
(三)建筑结构与环境要求
手术室的选址 手术室应设置在医院的安静区域,远离污染源和振动源,如病房楼、急诊科、锅炉房等。同时,手术室应与相关科室如重症监护室(ICU)、麻醉科、病理科、消毒供应中心等相邻或靠近,以便于患者转运和手术相关物品的传递,提高工作效率。
建筑结构设计 手术室的建筑结构应采用抗震、防火、防水、防潮等设计,确保手术室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手术室的墙体和天花板应采用光滑、平整、无缝隙、易清洁、耐腐蚀的材料,如铝合金板、不锈钢板或高级塑料板等,以减少灰尘积聚和细菌滋生。地面应采用防滑、耐磨、耐腐蚀、易清洁的材料,如环氧树脂地坪漆或防静电地板等,并设置合理的坡度和排水系统,以便于清洁和防止积水。
环境控制要求 手术室的环境控制是保证手术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。其环境控制主要包括温度、湿度、洁净度、压力梯度和噪声等方面的要求。 温度应控制在 22 - 25℃,湿度应保持在 40% - 60%,以确保手术人员和患者的舒适度以及手术设备的正常运行。洁净度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无菌要求进行分级,如百级、千级、万级等,采用层流净化技术或紊流净化技术,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(HEPA)对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,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和微生物含量,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。压力梯度应保持手术室相对于周边区域为正压,一般为 + 10 - + 15Pa,以防止外界污染空气的侵入,同时保证手术室内部空气的有序流动。噪声应控制在 45 - 50 分贝以下,以减少对手术人员和患者的干扰和影响。通过采用隔音材料、低噪声设备以及合理的布局和设计,降低手术室内的噪声水平。